
预制菜:便利的陷阱,还是文化的终结?——一个外卖骑手的亲身观察
摘要:外卖骑手小李认为预制菜将毁掉中国美食文化。他指出,预制菜的兴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,但其工业化和标准化会影响食品安全,导致化学残留对健康的长期危害。此外,预制菜的普及将淘汰传统厨师,冲击中国饮食文化和核心思维,反映出西方思维对东方文化的替代。
正文:
大家好,我是小李,一个普通的城市外卖骑手。每天穿梭在街头巷尾,背着热腾腾的餐盒,送出的饭菜量相当于普通人一个月的生活所需。最近,预制菜这个话题又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,本来我是不想掺和的——毕竟,我还在这个行业里讨生活,说多了容易得罪人。但有几位朋友私信我,点名要听听我的看法,因为我是“外卖骑手”,他们觉得我对这个话题有独特的视角。尤其是,有人问我,日本作为食品安全管理的典范国家,是不是也有预制菜?他们想知道预制菜在中国会带来什么影响。
先说我的结论吧:预制菜一定会毁掉中国的美食文化。这不是危言耸听,我之前在视频里也说过。作为一个每天接触无数餐食的外卖骑手,我对我们的食品安全趋势有切身体会——它一直在走下坡路,从来没有逆转的迹象。有人在私信里骂我,说我看不到国家的进步。但请别忘了,我一天送出的饭菜,涵盖了从街边小摊到高端餐厅的各种类型,这里面藏着的猫腻和问题,我还能不知道吗?在那个视频里,我直言不讳地指出,外卖行业普遍存在食品安全和卫生隐患。如果你非要点外卖,那我的建议是:选连锁店,越大的越好。特别是像麦当劳、肯德基、吉野家、必胜客这样的洋快餐连锁,它们相对来说管理更规范,食品安全把控得更好一些。为什么会这样?这个问题咱们稍后细聊。
预制菜的兴起: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
看看如今的社会图景:连锁店遍地开花,洋快餐如雨后春笋,外卖行业火爆异常,甚至成了“灵活就业”的支柱产业。这种高速发展的结果,必然指向预制菜——想都不用想,没有任何悬念。人类的本能就是从繁琐劳动中解放出来,追求更方便、更便捷的生活方式。这是一种天生的欲望,驱使着我们不断简化日常。预制菜的出现,正是这种趋势的体现,因为它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便利。
起初,预制菜还只是“净菜”的形式:在农贸市场买回新鲜蔬菜,洗净、切好、打包,然后卖给家庭或饭店。这省去了烹饪前的琐碎步骤,却没有改变烹饪的技术或艺术,也没有人为干预蔬菜的保质期。那时候的预制菜,还算是对传统餐饮的辅助,而不是颠覆。
但如今的预制菜,已然分化为两种主流形式。第一种是升级版的净菜:蔬菜被洗净、切配,但不同的是,它们的保质期已被人为延长。这必然涉及添加“科技与狠活”——也就是各种化学保鲜剂,或者采用先进的锁鲜锁水技术。第二种则是完全工业化的预制菜:通过流水线烹饪、包装,开袋即食。这种菜品,不用多说,没有添加剂怎么可能防腐?单纯靠冷冻,也会引发其他变质问题,所以防腐剂是必不可少的。
从食品安全角度看,预制菜和现做新鲜菜肴完全没有可比性。我们偶尔去饭店吃一顿,即使卫生不达标,也不会造成太大伤害。但如果预制菜走进千家万户,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,那种点滴积累的化学残留,一定会对身体造成长期损害。我个人绝不同意预制菜是“安全”的说法。但趋势就是趋势,它不可阻挡。资本通过市场教育,已经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口味。预制菜成了情绪宣泄的载体,大家一时爆发,但热度过去,该吃还是吃,无法逆转。
数据显示,2023年全国冷库总量已超过2亿立方米,冷藏车超过40万辆,中央厨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其实,中国美食早已失去了灵魂。它是我们传统文化中还算“活得不错”的存在,但如今面临巨大挑战——预制菜的入侵。
预制菜对中国美食文化的深层冲击
要理解预制菜的危害,我们得从文化根源谈起。中国文化追求一种“凝性”——一种包容性,它接纳人性中的各种可能性。中国文学艺术讲究“气韵生动”和“意境”,而西方艺术则追求“栩栩如生”的精确性和严密的逻辑。这种差异落实到美食上,就很明显了。中国菜谱往往写着“盐少许”,这给了厨师发挥的空间,体现了人的主导性。所以,中餐“一厨一味”,即使同一道菜,在不同厨师手中,也会有微妙的区别。
反观西餐,尤其是现代快餐文化,强调规范化、标准化、流程化——本质上是“去人性化”,追求机器和流程的“正义性”。大家有没有发现?这和西方政治建制如出一辙:当他们的政治哲学主导世界时,这种餐饮文化也迅速传播开来,包括在中国人中间。预制菜的工业化、标准化,不仅冲击了中国饮食,更是对中国核心文化思维的打击,构成了西方式思维对东方思维的替换。
预制菜的普及后果显而易见:它会淘汰传统厨师。厨师们通过长期实践积累的独特美食敏锐,将被短期培训上岗的“厨房工人”取代。不再讲究火候、颠勺,只要会用剪刀,就能“当厨师”。这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陨落。在工业化、商业化、资本化的时代面前,厨师的命运有点像中医——注定成为历史。中餐的独特性,在分餐制时代没有被同化,但在科技进步中,却被工业化和快餐化彻底消灭。
我们常说自己在发展、要复兴,但事实上,我们仍在一条自我消失和被同化的道路上前行,并不乐观。我们的发展路径和美国太相似了:从电影、娱乐产业,到互联网、工业、社会文化,都高度雷同。这是我们被同化的结果。我不认为中国人是最不容易被同化的群体;相反,我们能在别人的规则里拿第一,但却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家园。
日本的预制菜:发达、安全,却不伤文化根基
再来看日本。日本确实有预制菜,而且是世界上预制菜最发达的国家之一。数据显示,日本预制菜占比超过60%,以我的亲身经历,在日本生活时,超市里目测超过80%的商品都是预制菜:从定菜到加热即食的饭菜,应有尽有。一天保质期的有,两年保质期的也有,甚至西兰花都能预制。
我在日本养成了一个习惯:在7-11便利店吃饭、喝咖啡。回国后,这习惯也没改:在上海,我去全家便利店;在大连,我去罗森。日本的预制菜加工工艺和添加剂相对安全,包装上标注农场信息,可溯源,极其透明。饭店如果用预制菜,也会明确提示。而且价格亲民。日本人对食品安全异常敏感,更重要的是,日本的社会规则是“在场”的,发挥着实际作用。这支撑了整个预制菜体系,我们目前还无法比拟。
为什么日本人能接受预制菜?首先,日本饮食本身就比较单一。他们的“赏味文化”远没有中国发达。中国美食制作复杂,味道中和婉转,工业化预制菜会严重损失风味,导致赏味文化折损。日本饮食的简单性,让预制菜对味道的伤害没那么大。其次,日本骨子里不排斥标准化和组装。比如,日本武士的剑是组装的:剑身标准化,但剑柄个性化,专属一人,却能与任何剑身匹配。
明治维新后,日本“去中国化”,摆脱了传统影响,迅速形成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。现在,日本遍地便利店、售货机、方便筷子,一次性商品泛滥,甚至衬衫都有一次性的,形成了“便捷文化”。加之老龄化严重、白领上班族多、单身人口众多、社交便捷,这些都是预制菜的消费基础。但同时,日本传统餐馆因国民的“世界第一怀旧情怀”而得以保留。这真是国情的差异。
中国预制菜的困境:道德崩塌与规则滞后
预制菜本身没有那么可怕,在日本,它丰富了生活选择。但在中国,它就容易出问题。刚才说了,预制菜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伤害巨大。中国是“民以食为天”的文化基础,诞生了世界独一份的庞大美食体系。如果这体系扛不住预制菜的冲击,那就是巨大损失。
更糟的是,我们的道德体系濒临沦陷,信用体系已崩塌。规则不在场,不能有效发挥作用,而且总是滞后:允许问题先出现,再制定规则;先伤害你,再补救。商家利用这种不透明,故意制造误解。比如,明明用了预制菜,却不说,让顾客误以为是新鲜菜,按新鲜价卖——这不就是欺诈吗?
现在,我们陷入两难:没有预制菜,黑心商家照样带来食品安全问题;有了公开透明的预制菜,黑心商家仍能在基础上制造新隐患。如果能像日本那样,用预制菜丰富选择,又保留传统美食和高超厨艺,那当然最好。但现实呢?资本允许吗?我们每况愈下的道德允许吗?
作为外卖骑手,我每天目睹这些变化。预制菜是趋势,但我们不能让它毁了文化根基。或许,该呼吁更严格的监管和透明,让便利与传统并存。你们怎么看?欢迎留言讨论。
相关内容

酒桌上的权力游戏,奴才文化的遮羞布
酒桌文化被批评为一种奴才文化,伪装成传统,实则是权力游戏,强调自我伤害以取悦他人。酒桌上的规则体现了阶层压迫,尤其对女性的性别暴力。参与者通过谄媚和饮酒证明忠诚,女性则常被视为服务者,面临骚扰。该文化源自苏联官僚体系,并渗透到生活各方面。拒绝酒杯象征着对这种扭曲逻辑的反抗,呼唤个体觉醒与人格尊严的重建。

月球不应该存在?中国探月任务揭开的惊天秘密
月球被认为是太阳系中不该存在的天体,其独特的大小和引力对地球生命至关重要。中国嫦娥任务发现月球含水量超出预期,并揭示其正反面水分差异,推翻传统理论。新发现的氦-3矿物“嫦娥石”具有巨大的能源潜力,未来可能推动月球采矿和核聚变能源的发展,成为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资源。

外星人真的存在吗?如果他们就在眼前,我们却一无所知——宇宙中最恐怖的假设
本文探讨了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及其未被发现的原因,包括隐形外星人、宇宙中的大过滤器和模拟宇宙假说。隐形外星人可能因暗物质而无法被感知;大过滤器理论则认为大多数文明在发展中灭绝;而模拟宇宙假说则提出我们可能只是高级文明的虚拟角色。这些观点挑战了人类对宇宙的理解,引发对存在主义的深思。

学校“献血换假期”:关爱还是赤裸裸的剥削?
网约车司机小李对大学生献血换假期的做法表示强烈不满。他认为这种做法不仅存在健康风险,还将学生视为廉价资源。献血应自愿且安全,而学校以假期诱惑学生,实际上是在推卸责任。小李呼吁保护年轻人,强调教育应以育人为主,而非利益交换。

王健林与万达的“渡劫”时刻:从首富到限高消费的转变
王健林及万达集团因未履行1.86亿元债务被限制高消费,面临强制执行和股权冻结。万达的累计执行金额已超70亿元,现金流紧张,债务结构问题严重。为自救,王健林出售核心资产以偿债,但房地产行业困境加剧,未来能否逆转仍待观察。